北京时间 5 月 5 日,世界卫生组织宣布,新冠疫情不再构成「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」。
图片来源:央视新闻
从 2020 年 1 月 30 日新冠被列入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卫事件起,已经过去了 3 年多的时间,我们的生活因为新冠发生了重大变化。
如今有了这样的转折变化,到底意味着什么?会再次改变我们的健康与生活吗?
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(PHEIC)被世卫组织定义为:严重、突然、非同寻常,在国家间的传播对其他国家构成公共卫生风险,可能需要采取协调一致的国家应对措施的公共卫生事件。
或者说这就是世卫在发布最高级别警报,号召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重大卫生事件。过去的7 次 PHEIC 都是影响巨大的传染病疫情。
2009 年的 H1N1 流感。
2014 年的脊髓灰质炎局部流行。(尚未结束)
2014~2016 年的西非埃博拉。
2016 年的寨卡病毒疫情。
2019~2020 年的基伍埃博拉。
2020~2023 年的新冠疫情。
2022~2023 年的猴痘。(尚未结束)
PHEIC 是否结束,有世卫组织的专家讨论决定。关于新冠疫情,他们一致认为:
「尽管新冠病毒已经并将继续广泛传播和演变,但它不再是不寻常或意外的事件,现在是时候将新冠作为一个持续的健康问题进行长期管理了」。
针对新冠的长期管理,世卫组织也给各国提出了相应建议,包括做好未来突发事件准备、继续支持疫苗研发并把疫苗列入重点接种计划、汇总监测数据变化等。
世卫组织宣布新冠 PHEIC 结束,是新冠疫情以来的标志性时刻、里程碑事件,可以部分地认为是新冠大流行的结束。
不止是专家的考虑,我们也能直观看到今天新冠疫情跟以往发生了变化,持续下行趋势越发明显。
新冠致死持续下降,图片来源:世卫组织官网
中国刚刚经历了一个五一假期,人员高度流动,各地哨点医院、重点场所、城市污水的密切检测下,也暂未报道聚集性疫情情况。
疫情持续下行的背后,是病毒与防疫的动态变化。
新冠病毒从 2021 年末的奥密克戎变异之后,随后的各种变异趋于稳定,都是在免疫逃逸方面的小修补,而健康威胁没有发生变化。病毒找到了自己的「舒适区」,我们对病毒的监控预测也有迹可循,逐渐跟上变异的脚步。
同时,全球已接种 133 亿剂新冠疫苗,加上感染本身带来的自然免疫,全球已经没有明显的免疫洼地存在。
在疫情威胁之下,各国经历了初期的迷茫,也不断合作,加强医疗救助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能力建设,人力资源、防护设备、抗疫药品等多方面能力都在加强。
一「弱」一「强」之间,今天与 2020 年时的新冠疫情,确实不可同日而语。
大流行结束,是个值得纪念的标志性节点,但并不是新冠病毒突然就从地球消失了。
在未来漫长的时间里,新冠仍将作为一个持续性的健康问题需要长期管理。
我们预防新冠的个人防护没有变,推动接种疫苗没有变,重点人群医药处理也没有变。研发新药疫苗的投入没有变,关注病毒变异的监测也没有变。
人类与传染病的博弈一直是个长期过程。大多数流行的传染病都没有消失。是人类通过不断地适应和进化,找到了一个正常生活与抵御传染病的平衡。这样的平衡博弈过程里,需要很多集体智慧。
新冠病毒跟很多其他传染病一样,我们是要长期理性科学面对的。我们可以走出过去三年的阴霾,也一定可以继续向希望走下去。
新冠大流行再见。希望当初那些迷茫无助、失措彷徨、辛酸苦辣、虚假信息再也不见。
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,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。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、编辑整理上传,对此类作品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,不为其版权负责。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,请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。